近日,《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正式印发。按照《规划》,北京将建立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,构建分区分责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新格局。
《规划》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编制。据该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,当前地质灾害呈现突发性更强、隐蔽性更高、破坏性更强和动态变化等特点,因而,《规划》突出以防为主,提出从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和风险调查水平、监测预警精准度以及开展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、应急技术支撑能力和科学研究、装备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,建立系统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体系,构建分区分责分类分级的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新格局,推进首都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,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因地质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对保障城市公共安全、服务城市发展建设、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支撑作用。
《规划》依据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因素,按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将山区分为高易发区、中易发区、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。高易发区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特殊地区,充分考虑建设的限制性和适宜性,引导新建工程尽量避开;中、低易发区继续加强城镇单元详细规划、村庄规划、工程建设和农村建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。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,由相应部门、属地政府落实防治责任;加强源头管控,防范地质灾害。
结合地质灾害防治现状,聚焦山区道路沿线、人口聚集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防治区,《规划》明确提出6项具体任务:强化调查评价体系,增强风险管控能力;完善监测预警体系,提升精准预报能力;巩固综合治理体系,增强源头管控能力;加强应急防治体系,提高风险防控能力;深化科技创新体系,提高科技支撑能力;优化人才队伍体系,提升基层防灾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