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专题>综合>【学习园地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>建设实践

        践行“两山”理念 | 别样的“靠山吃山”路

        ——四川省甘孜州依托生态资源实现全域脱贫纪略
        来源: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:2020-08-28
          秋日的阳光洒落贡嘎山脚,大渡河畔传来悠扬歌声。“村村寨寨哟,都通了路哟,家家户户噻,富裕了哟……”8月17日,74岁的鱼通山歌传承人徐万忠站在若吉村村口,用自编的歌唱着家乡的美好新生活。康定市姑咱镇若吉村的变化,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的缩影。
          静卧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州是全国第二大林区——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,素有“中华水塔”之称。它也属于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地区,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之一。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,甘孜州努力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今年2月,全州18个贫困县(市)全部摘帽,1360个贫困村退出,近22.3万人脱贫,实现了全域脱贫。
          林下资源成财富
          伐木工变身护林员
          八月的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麻绒林场,松涛阵阵,百鸟翱翔。
          “没有青杠林,哪来菌子山。”“防火责任重大,一点都不能马虎。”天刚亮,吴林就穿梭在章都苗木基地里,睁大眼睛查看眼前的苗木,巡视远处的森林。待到务工的章都乡马拉村农牧民都到了岗,吴林又一头扎进基地,同大伙儿一道为川西云杉浇水、拔草、修剪。吴林是林场党支部书记、场长,也是苗木基地的技术督导员。
          “以前是油锯一响、黄金万两,现在是保护森林、价值更高。”从伐木工到巡山人、护林员, 角色的变化让吴林很感慨,“现在的白玉县各林场林区,优质苗木、中藏药材、食用菌类、林畜林禽、旅游开发……林下资源变成了林下财富,伐木工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守护者、茫茫林海的指路人和绿色食品推销员。”
          林子变大了,摊子铺开了,用地、用工变得紧张起来。
          “基地流转了我家16亩地,每年流转费1.6万元。我们还在基地做工,年收入2.4万元。”见到绒盖乡仲学村村民扎西措时,她正在中藏药材基地里除杂草。
          扎西措告诉记者,她家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7口人只有2个劳力,日子过得很艰难。可自打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创办了中藏药材基地,单是靠土地流转和务工两项,她家人均年收入就接近6000元,而同村其他26户几乎家家都有土地流转和人员务工。
          “通过生态资源收益反哺村民,让老百姓真正从生态保护中获得红利,进而促使他们更好地保护生态,就形成了良性循环。”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负责人自豪地说。
          山还是那山,水还是那水,但释放的生态效益却已大不同。白玉国有林保护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 白玉县目前森林覆盖率达43.1%,森林蓄积量位居全省第二、全州第一。放眼甘孜州,1998年以来的22年间,累计完成天保工程林地建设10442.85万亩,实现了森林面积、蓄积和覆盖率三增长。在保护好林业资源的同时,甘孜州选聘21872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(草)员,落实生态护林(草)员年补助资金共计1.29亿元。
          破旧山村成园林
          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
          清晨的阳光唤醒了雪山和隐匿林间的宁静村寨。在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的一幢藏式小楼里,四郎汪堆热情地端出了酥油茶、青稞饼和风干牦牛肉招待客人。“以前从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!”他爽朗地笑着说。
          四郎汪堆小时候连双像样的鞋都没有。“一双胶鞋穿破了就不断地补。每次父亲都用牛皮补,最后竟补成了皮鞋。”四郎汪堆回忆道。而现在,这个藏族小伙开了餐饮店和宾馆,年收入50多万元。
          以前的稻城,气候干燥、土地沙化、氧气稀薄,谁都不愿去。“生态环境不好,我们就下决心改变。”稻城县副县长思子热太说,“我们种了30年树、20年草、10年花,把家乡变成了园林,把道路变成了风景,让外出打工的人有了回乡创业的念头。”
          在“高原江南”巴塘,种地似乎成了一门艺术。夏秋时节,地处夏邛镇近郊的农田化身大地的调色板,以红、白、紫、黄四色油菜和本地冬小麦为“颜料”绘出的巨幅田园画,美不胜收。“田间地头能作画?”“彩色油菜是啥样?”不少游客满怀好奇,纷纷来此一探究竟。
          在家门口吃上“旅游饭”,这是刚脱贫的达瓦志玛做梦也不敢想的事。“一天卖点小食品的收入就赶上过去好个月的了,这比放牛轻松太多了。”小伙子满脸喜悦地说。
         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,甘孜州致力绿色高质量发展,绘好秀美山川画卷,通过“生态+旅游”“生态+农业”“生态+就业”,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综合效益,鼓起了百姓的“钱袋子”。截至目前,甘孜州累计获批森林公园11个、湿地公园17个,完成山上植树145万亩、路边种花2200公里、河变湖(湿地)3万余亩。2019年,甘孜州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,创造综合旅游收入300多亿元,带动了24万名群众就业。
          沙地滩涂成沃土
          川西高原焕新颜
          新建的温瓦路延伸到天边,路两旁的中药材长势喜人。位于瓦须镇哈达村和香钦村的石渠县青藏药谷产业园区,种植面积已达上万亩。
          “这里原是26块沙化地、滩涂地,零产出。没想到种上中药材,就种出钱来了。”村民尼玛边管理着中药材,边感叹道,“除了土地流转收入,我们村民去年仅劳务收入一项就增收了12.45万元。”
          这是甘孜州土地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。甘孜州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约9.6万平方公里,占该州面积的62.7%,面积广、比例高、责任大。“划好守牢生态红线,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州‘一张图’,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,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‘绿色银行’。”甘孜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谭智泉说,“种植中药材,能让退化、沙化的牧场进入土地治理期,土地将焕发新生命,这是沙化治理和鼠害防治的有效途径。”
          以绿为底绘发展蓝图,甘孜州一直在行动。2014年3月11日,甘孜州有了自己的“生态日”,从立法高度教育引导全州上下增强生态保护意识;2017年9月29日,《甘孜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》颁布;如今,甘孜州正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。
          群山叠翠、花香满园,万亩油菜花绽放,千亩波斯菊争艳,百亩薰衣草惹眼……“生态绿”已在川西大地尽情渲染,田园牧歌的图景正在甘孜高原徐徐展现。
          分享到: